大公司的保险产品一定好吗?
最近给用户做保险咨询服务,我又发现了一个典型的问题,那就是大家买保险只看公司大小不看产品本身。
有人问,线上的保险产品普遍是小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什么价格比大公司的产品低那么多,会不会有猫腻?如果买了这些产品,自己的未来会有保障吗?小保险公司的服务会不会比较差?
毫无疑问,这是对保险行业认知上存在偏差,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做点科普。今天我就说说大保险公司与小保险公司之间在性价比、安全性和服务方面的区别。
性比价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普遍比大保险公司的产品要便宜。便宜确实有它便宜的理由,但这算不得什么猫腻。
所谓小的保险公司,其实都是最近几年居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因势崛起的公司,他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想着如何从保险行业里面分一杯羹。
所以他们把产品拿到网上卖,而不是养着一个线下的销售团队,如此一来,这就直接降低了销售成本,整体的运营成本也跟着降低,价格也当然会便宜,这是他们市场竞争的策略而已。
而传统的大保险公司主打线下市场,分支机构众多,手下还有大量的业务员,这些公司每个月的人工成本就是很大一笔开销。
另外,大保险公司为了维持知名度,每年也要花很多钱来打广告,最舍得花钱打广告的中国平安,2017年的广告费高达200.81亿元。你说平安不把产品卖贵一点,它怎么养活自己的公司?
既然大保险公司整体的运营成本很高,产品要价自然也就变高了。而成本较低的小保险公司,有更大的让利空间,自然可以把价格降低一些。
加上小保险公司没什么知名度,为了抢到市场,也乐于薄利多销。所以,小公司的产品便宜,也是很正常的。
这有点像早起的电商行业,网上买东西比在线上买东西要便宜,因为卖家的销售成本更低,整体运营成本更低。
安全性
大家看到小公司的产品很便宜,也不必担心有什么猫腻,猫腻不猫腻,关键是看保险合同里面的保障条款。
全国的保险公司非常非常多,但出名的肯定是广告打得最厉害的那些,有些保险公司的名字,大家听都没听过。对于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公司,会有不信任感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尽管小公司有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很多人还是不敢买,就怕万一小公司倒闭了,自己的保障也跟着打了水漂。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首先,关于理赔的问题,小保险公司会不会刻意刁难客户,不给赔偿呢?
如果清清楚楚写着根据你的条件你可以买,或者经过智能核保(人工核保)之后,保险公司愿意增加保费、除外投保让你投保,那就可以了,你买了之后,合同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写着,理赔是按照合同来的。
但如果你不符合健康告知的规定,本来不能买的,你隐瞒病情,那等到出险了,你想获得理赔自然很难。
理赔这回事,跟产品贵和便宜一点关系都没有,跟公司大小也没关系,关键看你买的时候是不是买对了。
其次,关于保险公司安全性的问题,小公司会不会倒闭?
我们要知道,成立保险公司的门槛很高,小保险公司的小只是相对大保险公司而言的,是高个里头挑矮个。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是2亿元,而且必须是实缴资本。这要是放在其他行业,肯定是算不上小了吧。
虽然《保险法》规定的下限是这么多,但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远超这个标准的,大部分的注册资本都在20亿以上。
另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保险公司自己也买了保险,这叫“再保险”,因为有的保险公司觉得对某种疾病的保障风险很大, 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会自己给自己买保险,转嫁部分责任和风险给其他保险公司。
还有,保险公司的股东有严格的资质要求。
《保险法》对于保险公司的股东,有着严格的资质要求,如果想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必须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并且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很多保险公司的股东,是其他行业的龙头。
最后,也是小保险公司值得信赖的核心所在,那便是银保监会的监管。
国外的保险公司是允许破产的,但国内的保险公司是很难破产的。银保监会一直都在监控各个保险的偿付能力,一旦偿付能力出现问题,就会要求这家公司整改。
要是保险公司经营地太差,就可能被银保监会接管或者注资。
就算公司真的倒闭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比如重疾险、寿险)的合同,也会被划分给其他公司接管。
没有公司主动接管,银保监会也会强行指定某些公司来接管的。
所以,从安全性上来讲,只要是买人身方面的保险,中国的保险公司无论大小,都值得信赖。
服务质量
虽然保单的安全性没有问题了,但是小保险公司的服务会不会比大保险公司的服务差呢?
比如说,小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比较少,如果自己居住的城市没有这个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理赔起来会不会更麻烦呢?
其实,无论保险公司在当地有没有分支机构,理赔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
出险之后我们都要先报案,大家可以通过电话、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来联系保险公司,然后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来准备材料。
在这个环节,在当地有分支机构和没有分支机构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到分支机构去报案这个选项。
但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如果直接在手机上或者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我想没几个人闲得还要跑一趟现场吧?
所以,如果保险公司在当地有分支机构,我们可以把材料准备齐全之后,交到分支机构。没有分支机构的话,我们收集好材料,然后上传照片或者直接邮寄到保险公司。收集理赔材料这一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
上交完材料,等审核结果就可以了。
如果是第三方平台购买的保险,我们可以把材料交到平台那里。平台会帮你审核材料,确保交到保险公司的材料是齐全的,这样其实理赔起来就更快。
比如我们跟一些机构合作,直接开通了绿色通道,由我们提交的理赔可以优先处理。
总的来说,在理赔处理流程上,跟保险公司在当地有没有分支机构,其实关系不大。
至于保险处理理赔的速度方面嘛,如果有人硬说大公司就好,我那就只能拿数据来打他们脸了。
比如,根据北京监管局公布的2018年四季度北京地区商业健康保险服务评价指标通报上看,最快的三家是合众人寿、农银人寿和幸福人寿,名气其实都不大,可见大公司处理理赔的速度不一定比小公司快。
而且整体理赔速度很快,通报上显示“理赔平均时效”为1.87天,很少有超过5天的,所以在理赔处理上,只要案件不是很复杂,不管公司大小,理赔起来都很快。
实际上,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2017年度保险公司投诉处理考评工作的通知》,人身险方面得分最低的两家分别是中国人寿和新华人寿这两家上市险企,反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珠江人寿、君康人寿、新光海航、弘康人寿等公司评分极高。
更多的全国性的数据,大家自己去网上扒一扒,看看谁被投诉得最多,我不想写,是不想业内的人到时又组织一帮水军在我后台乱骂。
我从来都跟很多用户讲,我们买保险,关键是看产品买得对不对,而不是看公司大小,合适的产品才是最核心的,无论是公司大小,只要产品不坑爹,合适我们买那就行了。
如果我们买了长期型的健康保险,保费是要年年交的,我从来鼓励大家要看产品的性价比,这样才对得住自己的血汗钱。
小保险公司同样值得信赖,提供的服务也未必会更差,而且普遍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大家如果看到好的产品,就算它来自小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放心购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