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增至31家 银行系消金占比超九成

2023-07-14 08:00

  继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之后,第三家国有大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落地——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建信消金”)于近日举行开业仪式,这意味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增至31家。

  公开信息显示,建信消金注册资本为72亿元人民币,仅次于蚂蚁消金的185亿元和招联的100亿元。其中,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出资8亿元,持股比例为11.11%;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亿元,持股比例为5.56%。

  “建信消金的开业意味着建设银行零售金融领域版图将进一步得到扩展。从行业看,建信消金的入局,能够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入‘强心剂’,将有望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么,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入局,是否也将进一步加剧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与马太效应?对此,业内专家们认为“确有可能”。

  “从此前消费金融行业业绩来看,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增速放缓,但资产规模依然不断增加,部分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增长乏力,两极分化明显。”苏筱芮认为,综合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将延续“强者愈强”的特征,在获客能力、场景建设、生态打造等重点领域持续作出探索尝试,并将消费金融业务与股东银行的零售业务充分融合,形成强有力的协同。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户人数突破3亿人次,达到3.38亿人次,同比增长18.4%;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高于经济和消费增速。

  记者梳理目前已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但以银行系为主。其中,有银行股东背景的为28家,占比超九成,银行控股的为12家。此外,互联网公司、实业企业也有不少参股或控股,“银行+产业”模式已成为行业主流。

  从实际效果来看,商业银行参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有利于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

  苏筱芮表示,在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银行、互联网公司、实业企业多方参与格局下,如何进行差异化展业成为制胜关键。

相关推荐

央行回应居民提前还贷潮: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

贷款“三查”不到位,平安银行大连分行被罚40万

处罚力度加大!上半年银行百万级以上大额罚单106张,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拓展阅读
快讯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