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电力“保供大战”
今年以来,多地遭遇到逼近甚至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热浪袭击。这个夏天,我国高温天气明显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7月,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盛夏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称,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研究部署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
多地电力提前“迎峰度夏”
截至目前,四川、山东已经报告今年夏天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
国家能源局四川监管办公室预计,今夏四川省用电高峰时段或存在电力缺口约750万千瓦,较去年电力缺口一度高达近2000万千瓦已经大幅减少。中国水泥网7月11日报道,四川多地多家水泥企业已接到相关部门通知,钢铁、水泥行业7月5日—8月10日施行生产调控,生产时间调整为23:00—8:00,压减60%—80%的电力负荷,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全部停窑。
山东省发改委则分析表示,山东用电午高峰期间,光伏支撑有力,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但考虑极端情况,在严格测算边际条件下,迎峰度夏晚高峰可能存在约1000万千瓦供需缺口。
多地用电高峰已经提早到来。比如,运营管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个省份的南方电网7月11日通报称,当天16时50分,南方电网统调负荷达到2.272亿千瓦,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南方电网统调负荷突破2亿千瓦,较去年提前36天,5月底以来最高负荷已多次接近历史峰值。南方电网预计,在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电网最高负荷将达2.45亿千瓦,同比增长10%。
煤炭价格上升导致电力供应缺口大、高温引起用电高峰是过去多轮限电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国已有茂名、杭州、九江、唐山向社会发布节约用电倡议。不过,茂名当地企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当地实际上并没有执行限电的措施。
四川多措并举迎供电大考
2022年8月,受持续高温及干旱少雨影响,水电大省四川历史上首次出现丰水期电力、电量“双缺”,四川省内大量工业企业停产或限产,居民用电亦受影响。
2023年7月中旬,入伏后的四川将再迎电力供应“大考”,四川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除天气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力供给,而面对这些因素,四川如何补齐短板?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了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文献,亦与四川省、国内的能源或宏观经济研究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如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认为,四川电力建设有三个关键点:省内打得通、外电进得来、川渝主架建起来。
省内打得通,是指四川省的水电站能够将足够的电量送到省内负荷中心;外电进得来,即加强电网建设,能使得其他省市的电力“反向”输送到川内;川渝主架建起来,是指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线路——1000千伏川渝特高压,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
“四川尽快补足电力供给短板,亦是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客观要求。”骆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四川电力的供需悖论
四川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因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降的大落差而形成,因此在甘孜、阿坝等地聚集了四川省最主要的水电站群。
过去数十年间,源源不断的水电不仅供给省内,亦通过“西电东送”,水电发电量的30%外送华东、华中地区。
但关键问题在于“送”的通道问题。第一是电网建设仍存短板。2022年末,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表的一篇文献指出,四川500kV主网架承担着省内西电东送和支撑跨省西电东送的双重任务,但四川与省外电力互济通道少、能力低、保障弱。
目前建成的跨省跨区“六直八交”联网通道主要用于水电外送,仅德宝直流、川渝通道、川藏通道可实现省外来电,川渝通道受重庆缺电影响支援能力弱,川藏通道能力低且只能送电攀西地区。
第二是四川省内的水电站分布与负荷中心距离远,电网建设存在难题。在四川,工业耗电量占全省总耗电量的比重超6成。如根据四川省2022年统计年鉴,2021年四川省电力的总消费量是3286.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达到2032亿千瓦时,占比61.83%。
骆玲亦提及,四川的省调水电机组主要位于甘孜、阿坝等地,而负荷中心在成都都市圈和以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川南地区。以成都为例,该地区装机容量占总装机不到4%,但用电负荷却占全省的35%左右。
这表明,由于四川省的电力“产地”与主要的终端消纳市场相距几百公里,电力输出的通道——电网建设情况将是影响该省能源供应的关键。
但国网四川电力认为,若仅依靠电网投资建设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将“缺乏时效性和经济性”,举例而言:建成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至少13至15个月,建成一座500千伏变电站至少2年,建成一座火电厂,一般也需要4至6年时间,建成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一般至少是5年时间。且电网建设亦非易事,涉及规划、国土、交通等审批流程,同时,还涉及征地拆迁等问题。国网四川电力举例称,“近三年,成都地区由于电力客户不同意或者附近居民不理解、不支持施工而导致的电网建设项目进度滞后超过10个”。
另有能源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些风险也在累积并不断凸显。如近年来的极端气候频发,导致降雨带的偏移,其影响是部分原本降水量丰足的地区出现干旱,若此处恰有水电站,那么可能存在雨季来水不足导致水电站发电量不足的问题;第二是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省除水电外的煤电、风光电的发电能力不足,难以在水电供应出现短缺之时补足用电缺口。
还需提及的是,尽管四川为水电大省,但三分之二的水电站为径流式水电,该类水电无调节能力,发电多少直接受制于来水,来多少水发多少电,“靠天吃饭”特点明显,与此同时,布局于四川境内,具备季节以上调节能力的国网直调大型水库电站,则有较高比例的电力直接输往外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也进行了情况总结。第一是具有季及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不足水电总装机的40%,“调节能力不足,丰枯矛盾突出”;第二是随着四川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需求较快增长,重点领域、区域和季节性煤电油气保障还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情况下的电力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对四川省电网平稳安全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问题最终在2022年夏季集中体现——2022年7月,四川省调水电日天然来水电量从7月初的8.4亿千瓦时跌至4亿千瓦时,导致全省电力供应能力断崖式下降,而随着当年8月持续的高温导致的用电量激增,最终使得四川全省出现历史性的电力短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