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是什么意思?
推进“双循环”
“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被多次强调。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内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汪涛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提振内需、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会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据中金公司估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接近20%,人均GDP水平在2023年左右可能会超过全球人均GDP。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单位水平来看,中国增长已经很难单纯靠外部来拉动,而必须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内需和消费潜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14亿人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基础。如果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能够提升到60%,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新增消费;如果城乡一体化能够有效突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显著提升,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只要这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就可以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内需不可能仅靠自身供应来满足,内部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外部的竞争和激励。“十四五”规划中,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商品、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外循环可能也是大概率的举措。
中信证券指出,“双循环”新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加上效率提升,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伴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外需持续扩大,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快速增加,尤其是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代表的非农劳动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将如何发展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要求,因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需要确保国内消费的持续扩张和升级,而把将近2.7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能够迅速释放消费潜力,对扩大消费意义极其巨大。当前我国农民工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近70%,如果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以后能像城市居民这样消费,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就能增长27%。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王一鸣指出,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非常有限。放开除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户限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挂钩非常重要。双循环要打通循环,核心就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不能城乡单向流动。
张立群认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活动,在注重长远科学规划、注重整体功能和相互协调、注重确保长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城市民主法治环境建设、注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会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新面貌。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