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跳槽历史新高 “公奔私”意外不香了

2023-06-30 20:15

  年内已有不少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比如孙伟、白冰洋、汤戈、陈金伟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到144人,创历史新高。

  同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在2021年是142人,2022年是136人。同时,近3年也是基金经理离任人数最多的3年。

  业内人士分析,近年公募人才流动加大,主要原因是权益市场波动加大,赚钱效应较差,不少权益基金严重亏损,“换个东家重头再来”。

  今年基金经理离职的新去向。与往年主流“公奔私”不同,今年更多见“公奔公”现象。

  新高

  今年有一批知名基金经理离职。

  6月3日,东方红资管“七年老将”基金经理孙伟宣告离任,卸任三只“东方红”产品的基金经理。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孙伟管理的东方红睿满、东方红睿泽、东方红智远三只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43.55亿元、108.87亿元、68亿元,孙伟离职前合计管理规模超过22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孙伟下一站或为泉果基金。泉果基金,成立于2022年2月,是一家刚成立一年多的个人系基金公司。它在2022年3月吸引了前基金冠军赵诣加盟,2022年8月再度迎来原东方红资管知名基金经理登刚峰加盟。

  赵诣和登刚峰也是泉果唯二的基金经理,俩人去年和今年分别发行的新产品都受到市场热捧。

  孙伟或是泉果基金第三位入职的知名基金经理。

  近日,除了孙伟,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动向也曝光了。

  6月2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公告显示,原中银国际证券知名基金经理白冰洋入职富国基金

  今年2月,白冰洋卸任了旗下四只产品的基金经理。

  4月1日,2022年股票型基金冠军基金经理汤戈公告离职英大基金,加盟方正富邦基金

  4月1日,2021年灵活配置型基金亚军陈金伟离职宝盈基金,入职鹏华基金

  2月10日,百亿基金经理何以广离开长城基金,随后加盟兴证全球基金。

  1月,百亿基金经理高楠官宣离职恒越基金,加盟永赢基金。

  原因

  从离职人数来看,今年再现基金经理离职“小高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市场上共有公募基金经理3461人。今年以来已有144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88家基金管理人。

  2022年同期有136位基金经理离任,2021年同期离任人数是142位。

  总体来看,这三年的离职人数大致持平,也是历史上基金离职最多的三年。

  离任基金经理人数最多的是融通基金,共5位,紧随其后的是德邦基金,共4位。此外,国泰君安资管、大成基金博时基金、中融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嘉实、中银国际、上海光大资管、方证证券等各有3位离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基金经理加快流动的情况?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基金离职分成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

  有些基金经理是因为业绩不好离职,也有一些是“公奔私”,另外有一些基金经理跳槽到别的基金公司。

  “这三年基金经理离职比较多,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波动比较大,赚钱效应较差,不少基金出现了亏损。”杨德龙说。

  格上富信产品经理张怀若则从时点上进行了分析,“多数公募基金年终奖发放时间是比较晚的,今年这波离职潮,刚好踩在发完年终奖的时间点上,通常来看基金经理的年终奖都不低。”

  “当然这两年权益类基金的业绩普遍亏损严重也是导致基金经理离职的重要原因,换个东家重头再来也未尝不可。”张怀若说。

  据其介绍,基金行业的龙头效应很显著,中小公募基金公司是基金经理流失的重灾区,如果跳槽去更大的公募平台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更高的薪酬待遇。

  变量

  值得一提的是,“公奔私”是常见的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去向。

  以去年为例,2022年1月,董承非离开兴全基金,加入睿郡资产;2022年1月,崔莹离开华安基金,加入上海勤辰;2022年2月,葛晨离开博时基金,加入高毅资产;2022年3月,周应波离开中欧基金,创立上海运舟;2022年5月,林森离开易方达基金,加入上海勤辰。

  不过,“公奔私”现象今年大幅减少。

  “明星基金经理去年有不少‘公奔私’,今年也存在这个现象,但是没有去年那么多。”杨德龙告诉记者。

  事实上,低迷的行情降低了私募基金的吸引力,2022年以来,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普遍亏损,不少私募基金高管不得不出面向投资人公开道歉。

  对于今年“公奔私”减少,一位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坦承:“私募今年也很差,没那么有吸引力,客户端资金也不给力。”

  此外,张怀若介绍,去年选择“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不少,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6月施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它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目前实际操作是,公募基金经理离职跳槽公募“公奔公”是6个月静默期,到私募“公奔私”则要延长至一年。

  上述人士感叹,“牛市离职,离职完,一年后一般都已经到熊市了。”

  张怀若说:“静默期的规定使得基金经理跳槽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

  事实上,与往年不同,今年知名基金经理离职更多选择“公奔公”。

  近期金融行业降薪传闻不断,不少基金业人士向记者坦承,正在等待降薪“靴子落地”。

相关推荐

工信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

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捕捉农业板块机会 鹏华粮食ETF即将发行

拓展阅读
快讯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