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大国重器“天宫”上天 “蛟龙”探海

2017-10-19 15:45
  至诚网(www.zhicheng.com)10月19日讯

  昨天,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被写入十九大报告,让人振奋。如今,依靠科技创新,我国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从“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国力量科技创新

  说到科技创新,昨天又有一个好消息,经过为期5天8架次的高(高)原科研验证飞行,中国自主研发的ARJ21-700飞机成功完成试飞任务,具备了在高(高)原环境安全进行航线飞行的能力。此前,C919在今年的5月份已经试飞成功,而个头更大,航程更远的C929也在研发的新阶段。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根据我国的载人航空航天发展规划,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四大技术。

  “天宫二号”就是第二阶段的重要环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说:“五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亮点纷呈,使我们自信的迈入了‘空间站时代’,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步子要迈的更大更远。”

  太空探索完成了,我们再去深海探秘。“蛟龙号”是第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作为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在世界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国家深海中心潜航员唐嘉陵介绍道:“我们国家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个别领域‘领跑’的水平。”大国奋进,当有重器。从梦想到现实,一代又一代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再苦再难,也不改初心,直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惊艳全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力,托起大国重器。

相关推荐

新时代中国创新力驱动世界

2018年中国干细胞医疗产业分析以及未来预测

新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好的动力来源

相关阅读
拓展阅读
扫一个二维码,蒂姆·库克完成点餐、支付,让这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印象深刻的,不只有生煎包的“美味”,更有“中国式”便捷消费的“美妙”,为一条创新链,西里尔·埃贝尔斯韦莱来到深圳,他创立的全球最大硬件孵化器HAX使华强北的硬件创新对接美国硅谷助力上百个创业项目。
2018-02-27 16:17:53
2018年中国干细胞医疗产业分析以及未来预测,从全球市场来看,干细胞技术及开发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热捧,仅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上市股票中,干细胞概念股的相关市值就超过300亿美元。
2018-02-26 17:00:33
固态电池因为含有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不同于其他具有液体形式的电池,固态电池的研发是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和性能,而锂离子电池仍然是当今计算机、智能手机甚至电动汽车中最常见的电池类型。
2017-11-16 18:02:08
美国最新研发的航天飞机已经成功完成了自由飞实验,可以投入试飞测试,据美国估算,这架飞机在2019年以后就可以在NASA装备了,最终将会投放在国际空间站和其他空间轨道方面,用于执行运输任务。
2017-11-16 17:51:20
据自然母亲网站报道,科学家在细菌DNA上添加代码,可以遗传至下一代,DNA存储基因信息的方法类似于计算机硬盘存储数据。哈佛大学遗传学家塞斯-希普曼(Seth Shipman)和杰夫-尼瓦拉(Jeff Nivala)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方法。
2017-10-19 16:28:09
快讯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